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看哦,写11篇观后感吧。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国宪制读后感 篇1
听说为纪念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颁布30周年,拍了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宣传中国装备工业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共六集。《大国重器》讲述了十八家装备工业企业的成就,以及他们的领导人、技术工人的学习先进技术并加以创新、创造的精神,鼓舞人心,他们的事迹成就值得效仿。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这部系列片,感触很多。
首先,虽然这么多企业获得的这些成就都很值得说道,但除非是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员,知道这些企业的国人是非常少的。可以看到,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已经上市,对这些企业的宣传,一是在全国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典型,二是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在当代的企业转型中实现自主,三是为中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指出方向。
其次,这次宣传的主要还是一些先进装备的制造,宣传的目的性很强。这些企业都很典型的在一些领域站在了世界一流水平,甚至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这充分的说明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制造业水平上的极大提升,从一个基本没有重工业基础的制造业弱国,到现在的制造业大国,我国的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和基层的技术人员经历了很多,也有了非常多的发展,应该说是基本上完成了进入跨国企业行列的初始积累并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再次,这些记录篇针对企业的领导者和技术工人的篇幅很多。一方面是对他们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更主要的是为中国众多的企业领导和广泛的技术工人树立一个先进典范,告诉他们只要"真的"想要完成一个目标,凭着中国人的能力和智慧,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完成,只是实现的时间的长短不一。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做人必须要有相当强烈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
最后,这些企业多是打破了某些领域的垄断而获得相当大的成功的。当今的大企业大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勇气在一个有垄断的领域中创建一番事业,这部纪录片的宣传,不仅宣传了正能量,更是要让人们有一种打破垄断,开创新事业的信念。
总体来说,我看到了装备工业的几个方向的发展,一个是总体的、大型的、集成的装备制造,一个是材料的、零部件的基础装备部件的制造加工,还有一个是小型精密仪器装备的制造加工。但不论那一个,只要有成为世界一流的愿望,都要做到更高的效率、更高的精度、更低的成本,最主要的是有自主的先进的核心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有光明的未来。未来的制造装备业可能会竞争的极其激烈,但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火中出金,实现自身的升华。我们不仅要成为制造业大国,更要成为制造业强国,以实现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
大国宪制读后感 篇2
“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
作为中国首部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其惊艳的恢弘画面、先进的创新实例在徐工集团引起了强烈反响。6天的时间,300分钟的精彩连续,画面、配音、明星产品、技术创新、人物故事等等,都成了徐工集团连日来最“热门”的话题。在人才公寓、在职工餐厅、在车间一线,《大国重器》让徐工人再次看到了民族工业创新的实力,也更加坚定了振兴中国工业的使命。“我们从一个小摊位到全家族震撼亮相,不仅仅是量的提升,更是核心技术质的超越。”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技术中心任印美激动地说道。在徐工研究院,科技研发人员更是集体“抱团”观看,时而安静思考、时而欢呼雀跃。“《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工业的巨变,让我们又一次直击徐工核心制造的雄厚底蕴,身为徐工人,高兴啊!”徐工铲运机械事业部张涵在微博上第一时间晒出了自己的感受。
在《国之砝码》中,徐工王民董事长那句“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激荡着所有徐工人的内心。话语背后,是中国装备制造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突破。在技术创新的这片沃土上,徐工一直深耕创造,不遗余力。大型技术研究中心、核心零部件实验室等。从当年的蹒跚学步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徐工已将技术创新的基因深植全球,依靠先进的.技术创新,国际大佬对徐工的技术垄断被一一冲破。
放下镜头里的精彩,我们更要看到中国工业的未来。“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国工业留给徐工的“万亩技术良田”。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成就国之大器,徐工创造风华正茂!
大国宪制读后感 篇3
一个大国,它的标准当然是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民众与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互相尊重。但是一个大国的形成并没有这么容易。
荷兰和西班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国,它们临近海洋,能够便利地贸易、交流,但是只有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是不能让两个占地面积极小的国家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最重要的是,国家的强大凝聚力。荷兰的恩里克王子以国家的名义支持航海家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使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再是个人的孤立冒险,而是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战略;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皇在和哥伦布的谈判中,接受了一个有航海抱负的平民的要求,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女王甚至卖掉了自己皇冠上的珠宝。这就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自上而下的一股团结力量,使两个在欧洲边缘的国家成为了大国。
但是,在很多国外学者谈论大国崛起之谜时,都提到了思想文化的影响力。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确,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也能提升国家人文精神,使当时的英国成为一个文化丰富的国家。英国的牛顿定律打开了英国走向工业大国之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展示了新的经济秩序。所以,一个国家良好的思想、文化可以使国家崛起,也可以影响世界。
当然,国家的崛起也有另一种答案,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一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大的荷兰凭借一系列完整的商业制度,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大国;英国靠推行自由贸易建立市场,使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让经济腾飞;当美国这个新兴国家利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称霸了许久,而突然经济落寞时,则用政府无形的双手来干预,使经济渐渐回暖。所以体质的健全和创新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保持稳定。
我们回头看一下我们的中国,在19世纪,20世纪,为什么中国屡屡遭到欧洲国家乃至亚洲国家的欺凌?我认为首先是咱们国家思想的问题,那时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信奉封建思想,而这种思想让国家闭关锁国、不接受新的思想、文化、技术,让我们的经济发展停滞,与世界国家拉开了长长的.距离。其次是体制问题,国家垄断经营,不给市场一个自由的空间,使得经济发展缓慢,无法入流,无法跟上世界其他国的脚步。所以打开国门,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国之路的开端。
大国崛起,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有一个经济与政治的现代化的过程。而只有在不同时期,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大国之所以难解,因为每个大国的发展模式都是不能简单地复制和模仿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前我们是学习苏联,学习它的计划经济等等,但是如今,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还要走的路很长,我们要摸索出一条新的路是艰难且冒险的,但是只要我们中国人团结一致,上下一心,我们离成为强国的梦想也就不远了。
大国宪制读后感 篇4
之前说过了,大国崛起讲了九个国家,上次讲的是英国,这次讲的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亚洲国家日本。说到日本,大家都很痛恨曾经抗战时期日本人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可是日本曾经也崛起过,就是老师跟我们讲的百年维新的'事情。
有一个著名的码头,叫做横须贺,1853年,美国的将军佩里带着战船来到这里,强制日本打开通商口岸。当时日本政府商议是同意还是与其交战,后来想到强大的中国刚刚败给他们,所以用了近似欢迎的方式让佩里登岸,并演示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爱学习的日本人被其深深吸引,决定了派使团出使各国去学习。
历史学家用了始惊、次醉、终狂来描述这次出访的情形。最后决定学习德国的制度,开始实行了维新变法。但维新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保守派也从中阻碍着进程。大久保利通被刺杀,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不过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日本一跃成为了世界强国。
大久保的继任者伊藤博文则顺应国内自由民权运动的呼声,制定了巩固维新成果的日本第一部宪法。但是,同时原子弹的爆炸结束了日本的梦。
明治维新百年之时,日本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现在,日本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了世界上经济第三名的国家。
大国宪制读后感 篇5
《大国崛起》讲述九国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霸权的欣赏。例如,第1集谈到葡西远航探险时讲道:“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纪录片称颂: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甚至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宝。但是,她由此赢回了更加辉煌的王冠,那是世界霸主的桂冠。”(第12集)第7集不无赞赏地强调:日本“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毕竟亚洲出了一个有能力建立殖民地的国家!第12集讲道:“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请看,霸权国家的功劳多么大!
《大国崛起》不厌其烦地向观众展示:大国“拥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荣耀”和“丰富多彩”的称霸故事。
大国宪制读后感 篇6
“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华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
作为中国首部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其惊艳的恢弘画面、先进的创新实例在徐工集团引起了强烈反响。6天的时间,300分钟的精彩连续,画面、配音、明星产品、技术创新、人物故事等等,都成了徐工集团连日来最“热门”的话题。在人才公寓、在职工餐厅、在车间一线,《大国重器》让徐工人再次看到了民族工业创新的实力,也更加坚定了振兴中国工业的`使命。“我们从一个小摊位到全家族震撼亮相,不仅仅是量的提升,更是核心技术质的超越。”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技术中心任印美激动地说道。在徐工研究院,科技研发人员更是集体“抱团”观看,时而安静思考、时而欢呼雀跃。“《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工业的巨变,让我们又一次直击徐工核心制造的雄厚底蕴,身为徐工人,高兴啊!”徐工铲运机械事业部张涵在微博上第一时间晒出了自己的感受。
在《国之砝码》中,徐工王民董事长那句“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激荡着所有徐工人的内心。话语背后,是中国装备制造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突破。在技术创新的这片沃土上,徐工一直深耕创造,不遗余力。大型技术研究中心、核心零部件实验室等。从当年的蹒跚学步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徐工已将技术创新的基因深植全球,依靠先进的技术创新,国际大佬对徐工的技术垄断被一一冲破。
放下镜头里的精彩,我们更要看到中国工业的未来。“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国工业留给徐工的“万亩技术良田”。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成就国之大器,徐工创造风华正茂!
大国宪制读后感 篇7
一个社会形态的发展水平,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看它怎样生产,用什么工具生产,也就是用什么装备生产,所以,装备工业的水平,决定工业的水平,工业的水平决定国家的强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国重器》反映的只是我们装备制造行业巨大成就冰山一角,不仅讴歌火热的工业战线每一位工作者和轰轰烈烈的每一幅制造业场景,通过这些更能看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国家的.美好明天,然而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取得的成绩不仅在于从业者的辛勤付出、不懈创新,更在于取得的一项项的核心技术!
我们的核心技术决定了我们在相关行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瓮福集团拿下沙特的磷矿基地的建设订单,对南非实现合作的提价百分之二十都源于其核心技术----无水氟化氢的提取技术,济二机床、振华重工、沪东中华集团、沈阳新松等等企业能走到世界同行的前列,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世界最先进大企业同台竞技、相互合作,同样来源于各企业的潜心专研、自主创新和最终掌握的核心竞争技术。
每一项核心技术的问世都得来不易,靠的是企业带头人的卓越目光,靠的是研发人员及普通产业工人的的兢兢业业和不懈创新,靠的是国家给与的支持,靠的是一点点小创新的积累,靠的是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辛苦付出和探索。无论是机床、工程机械、电气制造、重型装备、通用机械、船舶工业、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节能环保和智能制造等,还是关键零部件、基础件制造企业,每一个装备制造企业都在奋勇进发,奔向辉煌!
我们的话语权正在一点点加大,我们掌握的核心技术正在一步步增强,我们的国之重器正逐渐成为国之利器,一步步走向世界装备制造业的顶峰。
大国宪制读后感 篇8
简介:《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这部片子很主旋律,主旋律的不得了,所以我不喜欢。
学的是理工,片子里面讲的或多或少了解一点点,因为去过航空企业制造车间,金工实习练过车铣刨磨钻,整过热处理。我很怀疑片子中宣传的我们工业装备业的`日渐强大,并讨厌那种“外国人说我们不行,我们就要争这口气”的八股文气息。
诚然,片中也有短暂的透露,我们近年来低端装备产能过剩,高端不足的尴尬境地和大多装备的核心零部件都要进口,可导演的镜头语言还是想一个劲的唱赞歌。
让我们实在一些吧。
说说自己稍微熟悉一些的航空业吧。假期在GE航空实习,了解到航空发动机的高温涡轮叶片就连清洗都不放在中国,一来是技术保密问题,二来是你也真没那个能力。航空发动机的大修在国内基本上是组装测试,我们在这方面差的太多。最近新闻报道,我国又从俄罗斯进口了一批AL-31发动机,据说是给J20和H6k换装,提升了性能。航空发动机这样的工业制造顶端产品,我们确实差了很多。这其中就涉及片子中介绍过的大叶片的制造,高温合金材料,五轴联动机床等等方面的技术。光靠打鸡血是攻克不了技术难关的,不然我们的飞机早就装上了中国心。
我自己没有工程的天赋,很羡慕片中出现的工程师和工人(那些不仅仅将它看成一份工作,更多是事业的人)。祝福他们能在未来突破那些尖端的技术,在自己的专业上走的更远,请你们加油。
大国宪制读后感 篇9
听说为纪念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颁布30周年,拍了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宣传中国装备工业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共六集。《大国重器》讲述了十八家装备工业企业的成就,以及他们的领导人、技术工人的学习先进技术并加以创新、创造的精神,鼓舞人心,他们的事迹成就值得效仿。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这部系列片,感触很多。
首先,虽然这么多企业获得的这些成就都很值得说道,但除非是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员,知道这些企业的国人是非常少的。可以看到,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已经上市,对这些企业的宣传,一是在全国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典型,二是鼓励"胸前贴着的是济二,但是事实上你们代表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形象。"这是济南第二机床厂人的信仰,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在维护着中国企业人的尊严,他们用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生价值观组成了自己的信仰——团队的荣誉。并使得他们的信仰赢得了福特汽车公司全球冲压设备主管鲍尔的高度评价:"这个团队向我证明,他们能安全的作业,并遵守规定,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企业的信仰,是一个团队的信仰,有了信仰,就有了一个团队的荣誉,更有了并且坚定的一个团队的目标。
有这样一篇寓言故事:虾子、天鹅、螃蟹拉一辆货车,虾子一个劲的往有水的地方蹦达,天鹅一个劲的往天上飞,螃蟹横着使劲,结果可想而知——货车是不会动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集体需要一致的目标。
团队意识——很多时候不是问题怎样,而是团队怎么样看待、解决这个问题。【ZFW152.COm 趣祝福】
团队中不是每个人都是最强的,他们是通过相互无间的合作达到了完美。他们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相互合作能一起发挥每个成员的长处;相互竞争能决定每个成员最佳的岗位;相互包容能促进每个成员关系的密切;相互信任能使每个成员专致自己的工作;相互理解能让每个成员知道团队的重要性;相互关怀能让每个成员溶入团队。这就是一个团队的信仰!
"世上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是有完美的团队。"
是的"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完美的团队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自己的荣誉,有自己的信仰。
只有被信仰才有价值,而且是首先建立在团队自己的信仰、员工信仰然后逐步被社会认同和接受,才是有价值的信仰。
大国宪制读后感 篇10
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是国家意识的重要体现,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以强大的装备工业,作为立国之本。推进装备工业的进行和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建设强大工业国家的重要保证。如果中国永远是走进口这条路,那我们就受制于人,一旦发生不可抗拒力的因素,我们大型装备都要瘫痪,不管是经济安全社会安全,都要受到极大的威胁。
今天的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然而,依然面临很多问题,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些差距。比如,中国的总发电量中,火力发电占到了73%,然而每两分半钟,全国的火电厂所产生的煤灰,就可以倒满一个标准的游泳池,清洁能源的发展迫在眉睫。世界机床已经进入到数控阶段,而中国整个机床领域的数控化率却只有5%,发达国家已经达到70%。可见,真正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地用新的装备来实现,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安全、可靠的目的。
片中的工人们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讲到铝合金焊接时,那位女焊接教练说:“焊品如人品。”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吧。她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我们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应该学习她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不仅要追求外表的美观,更要追求内在的完美。
在“焊神”的话语中,在质检员的眼神里,在翻滚的三维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对产品制造的精益求精,看到了对产品检验的全程跟踪,看到了对产品设计的尽善尽美。正是这一群人,在持续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中执着坚韧、创新奋进,打造了中国的制造产业链,成为支撑着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坚挺脊梁。
《大国重器》向全球昭示中国名族工业的全面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业的希望,燃起了我们对工业的热爱与信心。我们作为上锅的一员,也在为中国工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大国宪制读后感 篇11
《大国重器》最近刚在中央2台播完,我是通过网络电视台看完这6集的。可归纳为4个字:“振奋,自豪。”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工业基础很差,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们国家在许多方面已经赶上发达国家,(当然,没赶上的也不少)。在这方面,50,60,70,80,90年代的中国人都付出了许多。中国许多老牌企业:x汽轮机厂,x第一机床厂,x第二机床厂等等,历经风雨,掌握了世界一流技术,终于成为行业巨人。后来的振华重工,徐工,山推,正泰电器,双良等企业集团也后来居上,成为世界著名的企业集团。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的工业国家,中国有许多工业产品已经是世界第一,中国已经由弱变大,下一步是由大变强。看看那些企业负责各个项目的中国人年轻,自信的面孔。我相信这一天应当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对旧中国历史的了解,让我们心底有着历史的阴影,忧患意识是每个50年代人都挥之不去的历史烙印。希望祖国早一天强大,人民富足的愿望是我们这代人一生奋斗的动力。今天我们这代人都已进入老年,但是看到了我们为之奋斗的国家,终于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大国。我们在前辈的基础上为祖国添砖加瓦,后来者在我们的基础上,建造起工业强国的大厦。
很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挤时间看看《大国重器》,尤其那些热衷于“追星”的年轻人。在今天的社会里,那些“娱乐至死”的年轻人,保不定也是兢兢业业的从业者。个性自由和国家责任应当是今天中国人的人生信条。以强大的国家实力维护世界和平,造福人类是中国必然的大国责任。从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对世界各国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那些盲目信奉欧美治国理论的人,应当从中悟出点东西。